Loading...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问题上的体现。社会存在即物质,社会意识即意识。 **唯心史观的缺陷**: 1. 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2. 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 = 生产力 + 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 地理环境:**重要影响**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 - 人口因素:**重要影响**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 #### 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 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社会意识中低层次的东西,是自发的,约定俗成的。 - 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中高层次的东西,是自觉的。 - 若与阶级有关,则为社会意识形态; > 艺术是具有阶级性的,渗透了阶级思想的美术作品才能称为艺术。 - 若与阶级无关,则为非社会意识形态。 > 与阶级无关,即各阶级对某思想的认识是一致的。比如数学,自然科学。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物质决定意识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交往活动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人类活动的重要方式,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生活和交往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同时改变。所以,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最后,**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退或早地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超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总是深藏于经济事实之中。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存在变化会导致社会意识发生变化,但不一定同步变化。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更高: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 平衡性即物质条件和思想的匹配程度。具有不平衡性,如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思想却高度先进。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正是由于这种继承性,才有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特的历史,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 虽然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但还是会存在部分封建残余,这是因为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 最突出的表现 #### 方法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野**。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 #### 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u>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u>,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二是**劳动对象**。它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一方面,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劳动对象又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不同的劳动对象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 生产力就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 三是**劳动者**。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 劳动者的主体只能是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u>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u>。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日益具有<u>决定性</u>的意义**:在高新技术领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直接同一的趋势**。 > 科研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活动,读文献写论文也是很耗费体力的事情。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 > 属于,但不是独立要素。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就上面三个,但科技可以渗透进三个独立要素中,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u>决定性因素</u>**。**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 科技在生产劳动中起**决定性因素**,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是**重要影响因素**。 ####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是一种客观物质。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 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其他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 社会经济时代靠**生产工具**来判断,比如区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等; > > 社会经济结构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区分,比如区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 > 易混淆,需对比着看。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也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 生产力不断地进步,促使生产关系适配生产力,从而带动社会向前发展。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条件是该生产关系是否可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 #### 经济基础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因此可以说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的内涵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u>意识形态</u>以及<u>与之相适应的制度</u>、组织和设施**。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 注意和之前的社会意识进行区分,两者都含有意识形态。 > > ![image-20241018005351751.png][1]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 观念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 “秩序" 之内,国家作为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 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取决于其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可以适应生产力。注意与上面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做区分。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二规律 ###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交往**: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 >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一种生产关系 **交往与生产力的关系**:交往时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相随的。交往时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3. 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推动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世界历史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推动了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资本主义之前没有世界史。 ### 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社会进步作为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 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 当然,社会进步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发展的有时甚至包含着某些停带和倒退,但终究改变不了社会进步的总趋势,阻挡不住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的发展**:指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人的发展程度构成了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唯物史观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把人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概括为三个阶段: 1. 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比如奴隶社会,奴隶脱离了主任就没法生存。 2.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从属依附关系了,表面上看人是自由的,但还需要依赖资本家的物,需要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存的物资。 3. 自由个性的阶段。 > 共产主义阶段。生产资料大家共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人的自由和发展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睛,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经济基础是经济形态,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形态,因此可以说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意识形态和政治形态的统一。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第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统一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 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 原始社会 $\rightarrow$ 奴隶社会 $\rightarrow$ 封建社会 $\rightarrow$ 资本主义社会 $\rightarrow$ 共产主义社会 **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 中国直接跳过资本主义社会而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香定人类总体历史过程。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受总体历史进程的制约。 - 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 世界上这么多资本主义,他们的运行模式都不尽相同。但他们有共同特征,即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经济基础,都存在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中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超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多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 历史背后的规律就是必然。 - 但是,如同其他社会规律一样,**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 人的历史选择性即能动,是在顺应规律的条件下做选择。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1. 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3.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第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否定之否定规律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带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现象,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伟大真理。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大部分都是非重点内容 ###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五大动力中的第一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 生产力 $\rightarrow$ 生产关系 $\rightarrow$ 经济基础 $\rightarrow$ 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是根本的根本。 -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 “**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的斗争,其历更进步作用是其他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 革命或狭义的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 阶级斗争和革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或重要动力 ###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 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人民群众还是英雄创造历史。 ####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 抽象的人:比如父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 > 现实的人:你的父母,具体的两个人,才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其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再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 人民群众再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 顺历史规律而为的才是人民群众,反历史规则而行的是反动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 资本主义社会早期,资本家也是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推动了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剥削阶级也有可能是人民群众。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再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又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 其中经济条件是根本制约。 ####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 历史人物能决定某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或结局,但不能决定历史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指挥、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 ####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首先,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其次,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最后,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 金字塔型,自下而上是群众,阶级,政党,领袖。 [1]: https://blog.domineto.top/usr/uploads/2024/10/1378112023.png 最后修改:2024 年 10 月 21 日 © 允许规范转载 赞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