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 价值是什么 ####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上屏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 1. 社会分工的存在;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概念及其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的概念及其特点: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 > 普通劳动产品:生产出来给自己用的东西,也具有使用价值。 > > **社会财富等价于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是如何被决定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 使用价值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比如一瓶水,对一个在沙漠里渴了几天的人和一个刚喝饱水的人来说使用价值是不同的。 **价值的概念及其特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 价值就是劳动,不经过劳动而天然存在的东西不具备价值。比如空气,它具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 > > 比如天然钻石,因其稀缺性导致其拥有很高的价格,但不具有价值。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 比如我在卖衣服,我得到了衣服所具有的价值,但我必须让出衣服的使用权,即付出其使用价值作为代价来获取其价值。 - **统一性**:作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 为什么商品具有二因素而不是多个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有关,即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二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的概念**: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的概念**: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 价值如何衡量 ####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的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 单位价值量 | 单位时间内商品数量 | 单位时间内价值总量 | 单位使用价值量 | 单位使用价值总量 | 单位时间内财富总量 | | ------------------ | ---------- | ------------------ | ------------------ | -------------- | ---------------- | ------------------ | | 社会平均生产率上升 | 下降 | 上升 | 不变 | 不变 | 上升 | 上升 | | 个人生产率上升 | 不变 | 上升 | 上升 | 不变 | 上升 | 上升 |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 1.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3.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 分工。分工越合理细致效率越高。 4.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 -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 自乘:市场自己调节 ### 价值如何表现 > 使用价值不需要表现,其作用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我们无法直接看出来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价值。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最初有交易行为的时候采用的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比如原始社会中的以物易物。 商品价值被表现出的初级形式,即用另一个商品的价值表达自己的价值。 -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使用一个等价物来进行交易,比如古时候使用贝壳充当等价物来进行交换。 - **一般的价值形式**; - **货币形式**。 只有金银作为等价物才能称为货币。 商品价值外化的终极形式 (完备形式) ,即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概念**: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货币自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 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 > - 原因: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 - 可以是观念的 (意识的,头脑中的) 货币。 > >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 > > - 必须得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 > - 可以不足值。(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 > 由此特点派生出了纸币,其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功能,是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物品。 > > 贮藏手段:金银退出流通领域被储藏起来 > > 支付手段:货币具有清偿,催付,结算功能。 > > -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时候没有现货交易,而执行流通手段的时候是有的。 > > 世界货币:货币跨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的变化: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矛盾**,反而有可能使矛盾扩大和加深。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 “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 ### 价值有何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u>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u>。 **价值规律的<u>表现形式</u>**:**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 价格是多因素影响形成的。其中价值是决定性因素,还有供求,币值等重要影响因素。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可避免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1.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3. 阻碍技术的进步。 ###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任何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从私有制的角度来看,一切劳动都是私人劳动;从社会分工角度看,劳动都是社会劳动。 > > 解决这个基本矛盾的方法就是交换,只有通过交换,私人劳动才能被社会所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实现 "商品的惊险跳跃" 。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多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 资本主义的这个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根本原因**)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 非重点 马克思在**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 - 劳动创造价值理论 —— 继承 - 劳动二重性学说 —— 创立 > 注意区分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有两个: 1. 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2.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资本的原始积累**: - **概念**:以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 **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因果关系 **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 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 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部分: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以后,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家购买的是庭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 剩余价值的生产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1.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2. **劳动成果或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过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 在满足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子女教育等支出成本后,劳动者额外产生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个成本就是上面表述中的 "一定点" 。 #### 剩余价值的实质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届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m)是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届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届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庭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v)。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庭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届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prime = m / v$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m^\prime = $ 剩余劳动 / 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测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除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是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这与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过程的**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 超额是原因,相对是结果。 ####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届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但**客观上也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闻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在这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从而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大小。 >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 资本的有机构成 > 难点,不理解可以选择放弃该知识点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 资本家投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 -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 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 v$ 来表示。 > 技术变,价值变,有机就改变;技术不变价值变,有机不改变。 #### 相对过剩人口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超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家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的需要。 > 后果就是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历史超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1.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2.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3.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的转化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 ####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关键的因素有两个**: 1. 资本周转的时间: 2.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价值需要多次转移到最终商品。 流动资本:价值只需一次转移到最终商品。 > 一个简单的判别方法:进行一次生产后资本还在不在。若不在了则为流动资本,反之为固定资本。 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 流动资本的比例越大,周转越快。 #### 社会在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 价值补偿:商品要能卖出去,能回笼资金。 > > 实物补偿:原材料能源源不断的补充。 **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问题的两个理论前提条件**: > 难点,但考频低 1.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c$)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v$) 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m$) 。 2.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第 I 部类和第 II 部类。第 I 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第 II 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还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当长的时期内,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强制性地恢复平衡,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甚至凝疫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 $I(c)$ 可以通过内部交换满足,$I(v) + I(m)$ 需要部门间交换获得; > > $II(v) + II(m)$ 可以通过内部交换满足,而 $II(c)$ 需要在部门间骄傲换获得。 > > 因此只要满足 $I(V) + I(m) = II(c)$ ,即可达成社会再生产。但由于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两者通常处于失衡状态。若两边严重失衡,则会导致经济危机。 ###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 “劳动的价格” 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 假设工作四小时就足够支付劳动者的各种成本,那么剩余四小时就是在为资本家无偿打工。表面上工资是支付了八小时的劳动,实际上只有四小时。因此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 利润和平均利润 **利润的本质**: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掩盖了**。 > 若从可变资本的角度看,则称为剩余价值;若从全部预付资本的角度看,则称为利润 ($r$) 。 > > 两者的差异是因为资本家想掩盖剥削,而马克思想揭露剥削。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超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 > 资本是逐利的。假设农业利润率为 20% ,商业利润率为 40% ,那么资本就会想商业涌入。农业中分蛋糕的人少了,利润率就上升了;相应的,商业的利润率也会下降,最终达到一个平均值 30% 。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作**平均利润**。**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 生产价格 = 成本价格 + 平均利润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价格不再像简单商品经济时期那样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的计算方法**: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即 $c+v$)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成本是由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进行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获得农业利润。**利润平均化规律**,反映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存在**竞争和矛盾**,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资本家之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 各路资本家都来剥削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注意不要弄错竞争和共同的阶级利益。 ### 总结:马克思对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三次划分 | 划分次别 | 内容 | 依据 | | ---------- | ---------------------------- | ----------------------------- | | 第一次划分 |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 是否增殖 (是否能带来剩余价值) | | 第二次划分 |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 在资本循环中执行的不同职能 | | 第三次划分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资本的周转方式 | ###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尖锐化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 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频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但是这仅仅是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 生产无限扩大的超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 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周期性的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 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阶段。 ##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 资本主义的国家、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所标榜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 **“主权在民” “天赋人权” “分权制衡” “社会奖约” “自由、平等、博爱” 等政治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 三权分立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行政党制度。**从政党制度的类型看,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 相对奴隶制,封建制度是进步的。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1.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 2.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 3.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4. 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 资本主义的文化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最后修改:2024 年 11 月 11 日 © 允许规范转载 赞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